当前位置:平台首页>新闻动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释义系列三:
新闻聚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释义系列三:
发布时间:2018-07-18 来源:市工信委 作者:佚名 网络编辑:孟丽 浏览次数:8840 次

     第四条  中小企业应当依法经营,遵守国家劳动用工、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社会保障、资源环境、质量标准、知识产权、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遵循诚信原则,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得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释义]

     本条是对中小企业守法及相关义务的阐述,是对中小企业促进法修订前第八条、第九条进的修改完善。一是将原法需遵守的法律法规中的“劳动安全”修改为“劳动用工、安全生产,“资源环保”修改为“资源环境”,“质量”修改为“质量标准”,增加“知识产权”;二是增加规定“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修改突出了与现阶段法律、法规的衔接,同时,也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增加了相关的内容。

     一、中小企业应当依法经营。依法经营是每个企业应有的责任和应履行的首要义务,是构建和谐企业、提升企业素质和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依法经营要尊重法律,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在依法治国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方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规范企业内部治理,守住企业依法经营底线。

     二、中小企业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义务。本条内容中的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诚信经济,法律素质是企业及其经营者、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企业应当诚信为本、守法经营。

     1.劳动用工。主要涉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除此之外,还要遵守《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

     2.安全生产。主要指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发。安全生产法主要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及违反安全生产法的法律责任。企业还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行政法规,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3.职业卫生。主要指职业病防治法,该法主要规定了职业病的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以及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企业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职业病预防,并保障职业病病人的合法权益。

     4.社会保障。主要指社会保险法及《工伤保险条例》《住房公积金条例)等法律、法规。企业应当按照社会保险法及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

     5.资源环境。主要指企业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水法、森林法、草原法等保护资源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行政法规。

     6.质量标准。主要指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药品管理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

     7.知识产权。主要指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企业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同时,也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8.财政税收。主要指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车船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企业应当依法纳税。

     三、遵循诚信原则。诚信原则,是指当事人在市场活动中应讲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诚信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我国民法总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实践中,一些企业因信用度不高,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融资,成为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因此,本法要求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降本增效。

     五、不得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是企业应当遵守的基本义务。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依法用工并签订劳动合同,重视安全生产,做好职业病预防,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同时,企业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所谓社会公共利益,是指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利益,主要包括公共秩序与公

     共道德两个方面。具体到企业,主要是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平凉市工信委供稿)


(主要内容来源于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读本)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