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台首页>新闻动态>取暖费降价缘何只下“毛毛雨”?
新闻聚焦
取暖费降价缘何只下“毛毛雨”?
发布时间:2015-10-27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 作者:佚名 网络编辑: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1807 次

 

近期,东北多个城市陆续启动供暖降价程序,然而许多消费者认为,供暖降价幅度远小于煤价跌幅,并未真正体现煤炭价格降低、建筑节能等供暖利好因素。(新华网)

近年来,煤价大幅下跌,虽说煤炭企业些许无奈、一脸愁容,但电力供热企业却忍俊不止、乐见其成,因为煤价的下跌必然带来电力供热企业成本的减低、收益的增加,电力供热企业对此能不偷着笑吗?

在煤炭企业、电力供热企业、消费者这三者的利益链中,无疑,电力供热企业是煤价下跌的最大受益者。而一脸愁容的不只是煤炭企业,消费者却也不那么幸运,甚至怨气比煤炭企业还要大。

众所周知,动力煤的价格近年来均呈台阶式下跌趋势,2013年低点为515/吨,2014年低点471元。也就是说,动力煤价格2013年跌破了600元,2014年跌破500元,而2015年很可能跌破400元。

相形之下,东北多地居民供热价格大都有1.84/㎡元、2元/㎡元、2.03/㎡元……不等的降价,与煤价的大幅度降价相比,消费者对电力供热企业采暖费“挤牙膏”、“毛毛雨”、“打太极”式的降价,无论是质疑还是不满意都实属必然。

煤炭产能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下,电力供热企业面对消费者的诉求所做出的表现之所以令消费者不满意,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其一,有令不行。2005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印发的《关于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煤价累计变动10%,热价就要相应调整。而事实上,伴随着煤价的年年下跌,电力供热企业的热价并没有调整,甚至出现不问每冬煤炭价格、暖冬天数增加、物料成本等情况,调一次、多年不变的状况。其二,转嫁管理缺陷。环保、人工费、水电、物料等费用的上涨,虽然意味着煤炭在供热总成本中所占比重下降。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降本增收节支”,是每一个企业消化不利因素,强化成本管控、增加收益的必由之路。倘若把管理上的漏洞或不足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只强调客观因素、不问主观因素,甚至一些电力供热企业厂网不分、建楼堂馆所、招投标腐败等等挥霍无度,什么样的企业成本能控制住?显然这样的解释缺乏管理常识、站不住脚。其三,听取诉求“走过场”。虽说在供热价格调整中,看似有政府相关物价部门、供热企业、消费者代表等方面参加,但往往都不会走出“听证会”变为“涨价会”的怪圈,消费者只能听之任之。

采暖关乎千家万户冷暖,是百姓最大的民生之一,无论是作为供热的服务企业还是制定价格机制的政府部门,对改善民生和服务满意,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企业要加强成本过程控制,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始终唱好企业降本增收节支的“同一首歌”;另一方面,政府要遵循市场规律,反映民生诉求,打破条块分割,优化热网资源整合,加快探索“预交费”、“热计量”等供热缴费体制改革。否则,消费者的民怨只能年复一年。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收缩